(2020年1月——2020 年12月)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单晓红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联系电话:陈宇13987666183
实验教学中心联系人电子邮箱:13987666183@139.com
所在学校名称:云南大学
所在学校联系人/联系电话:蒋顺德087165033820
2020年03月 04 日填报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结合目前传媒领域发展趋势以及专业需求,重点做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适应媒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充分发挥部校共建的资源优势,实际推进“四个育人”的模式和方法,重点加大与新闻行业互聘教师的力度,并积极探索更为广泛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原有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申报国家“双万专业”建设,进一步探索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特殊内涵,在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的建设过程中,探索以多种形式,形成培养特色。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本着以培养融合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思路,强化专业培养特色的同时,强调“一专多能”的融媒体专业素养养成,体现民族传播特色的同时,强调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视野培养。
1.各专业培养目标
(1)新闻学专业
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素养、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熟悉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法规,熟悉当地社会文化状况,能在各新闻媒体、出版社、各类企事业公关、广告等宣传部门、传播机构、以及各类新媒体工作岗位从事采访、编辑、内容管理及传播策划等工作的新闻传播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学、新闻评论学、中外新闻史、新闻摄影基础、网络传播学和融合报道等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图片社、网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文字、声像、图片的采写(制作)、编辑及管理工作。
(2)广播电视学专业
在系统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广播电视的专业特色,在新时期广播电视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拓宽音频视频传播的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政府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宣传、公关部门,培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兼具宽广文化科学知识体系和广播电视节目(音视频节目)策划、采制、管理等基本能力的广播电视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中外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应用电视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与主持、电视调查报道、纪录片研究与制作、大众文化研究、电影研究等。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习合格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图片社、网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文字、声像、图片的采写(制作)、编辑及管理工作。
(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素养、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系统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熟悉我国的新闻、宣传和网络管理政策法规等,具有新媒体平台策划、新闻采访编辑、网络管理、舆情分析等方面的理论和操作能力,能在各类传统媒体、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关、广告等宣传部门和文化传播机构、以及各类新媒体岗位从事策划、采访、编辑、内容管理、舆情分析和传播策划等工作的网络与新媒体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外广播电视史、网络传播学、网络发展概论、音视频节目录制、新闻网络应用、网络与新媒体写作、网络受众研究、舆情分析和融合报道等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图片社、网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和文化传播机构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的创意、设计、编辑及内容管理等工作。
2.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情况
为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中心下设 “云大传媒产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双创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第八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等,获得多项荣誉;与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新闻报业集团、昆明广播电视台在2020年进行了多项合作,将业界的媒体融合和课堂实验、双创比赛混合对接,积极提升学生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内容策划、生产能力;结合实验中心平台,开展学生创新项目孵化、创业支持、结合云南特色的旅游产业、咖啡产业进行双创工作。
实验中心还将继续外聘业界导师,在营销传播、广告设计策划、新媒体运营等领域遴选业界优秀人才,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各类项目和评奖指点迷津,同时资源共享,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
在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充分考虑到媒体融合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考虑到传统媒体转型的实际情况,仔细研究新闻传播人才素质的基本内核,建立了一套既具有各个专业特质的课程体系,又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融媒体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以“一专多能”的思路,鼓励学生对新闻传播领域各种专业能力的把握和运用。
新闻学院的 “拓展式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中心的优质资源,将教学从课堂延展到实训、实习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还涌现了一批社会效果良好的学生媒体和作品。
1.传统实验课程设置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一个以新闻传播技术性实验、模拟媒体实训和实战性实习为梯次的教学体系,分模块、成系统地进行各自的相互衔接和梯次递进,构成传统的新闻传播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适宜学生深入学习训练传统新闻传播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夯实经典的新闻传播知识结构和基础能力。实验课程占全部学分的25.3%-27.3%,目前这些实验课程已经全部开出,正常教学。
2.新型实验课程的开发
由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传媒业成为转型变化最大的行业之一,实践教学如果还沿袭传统的新闻传播实验体系,明显不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新型传播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开发新型实验课程成为实验中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2020年11月初,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金课,由实验中心主导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评定为虚拟仿真类金课。
金课的评定代表了实验中心关注媒体融合前沿,变革传统教学方法,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具备前瞻性的。在学院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如“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网络新闻应用”等新型课程,这些课程都需要实验课程的支撑,因此,我们采用协同育人的方法,强化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加强业务培训,同时吸纳业界的资源,由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运营专家、云南网业务专家共同参与课程讲授和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对融合媒体时代媒体变革的认识,锻炼和形成适应媒体变革的能力。
关注新闻媒体变革而主动变革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教学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实验平台建设,借助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发和建设,成为我中心实现新闻教育转型升级的抓手,成为教育层面“技术驱动改革”的“引子”,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发挥第二课堂的延伸效应
根据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思路,设计大量的第二课堂项目,有学生媒体《新闻周刊》的运营,有假期“双师工作室”的实践项目,还有国际合作项目等,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验中心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类实践项目,产出优质成果。学院团委严格执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学院设有第二课堂部,每班都有二课委员,每个月统计学生第二课堂积分情况,对积分落后学生及时进行预警。记者节、“光•影新闻”第二课堂品牌课程、“云新杯主持人大赛”第二课堂品牌竞赛获得校级立项,参与人数广泛,效果明显。
4.建设“双师工作室”
学院成立“双师工作室”,由具备业界经验的老师入住,配备经费,鼓励老师以课题和项目制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课外实践活动,持续助推学生能力培养。工作室老师们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开展专题调研采访和写作、影视作品创作等,走出校园,拓宽报道视野。如学生微信公众号“洋流计划”运营上线、各种影视作品和短视频大赛的筹备参赛等,收获颇丰。
新闻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获省级一等奖一项、优秀奖三项;参加全国广告大赛“学院奖”,获得银奖一项、优秀奖五项;由中国编辑学会、中国青年报等主办的第八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获得一等奖一项。
5.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路径
新闻学院与天津广告人集团、方正、七彩云、县级融媒等企业和媒体平台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产学研合作,实现了教师培训、业界导师巡讲、国家级奖项组织、就业对接等全面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受益。
在2020年,云南广播电视台“七彩云”融媒体平台和实验中心合作建设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融合报道实验平台——全媒体联合实验室进入教学运行。该平台由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搭建,和云南广播电视台由高速专线连接,对接媒体采编流程,实现了在学院进行融合报道的“三多一统”的实验实训。目前,根据媒体发展趋势和党中央关于“四全媒体”建设思路,双方正计划整合各自优势成立云南省县级融媒体培训基地,为地方建设服务。目前,根据媒体发展趋势和党中央关于“四全媒体”建设思路,双方正计划整合各自优势成立云南省县级融媒体培训基地,为地方建设服务。
2020年,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并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先后获得校级大创项目36项,省级大创项目6项,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学院学生申报的“民族文化推广计划——‘旬与’民族风摄影定制工作室”、“与现代元素融合的俐侎饰品电商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在地化研究”这三个项目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6个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9个项目获批云南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文化创意类)项目。年内,学院共有45个项目在执行。
6.发挥中心引领示范作用
积极发挥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举办各类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在云南和西南地区起到应有的示范作用。
2020虽然全国抗疫期间,我中心接待了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杨一行,云南省纪委书记冯志礼等领导到实验中心的视察与指导,华东政法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十余家高校参观了中心刚建成的“全媒体联合实验室”,对我校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进行融媒体实训平台搭建的经验非常关注,为该平台提供的和主流媒体一致的实验实践环境大加赞许。
除此之外,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了大量为省内相邻高校建设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咨询、设计和评审等工作,接待了来自宁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学院、玉溪学院等兄弟院校的考察,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开展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7.完善管理运行制度
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强化了实验教材、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和手段的进一步建设,强化新媒体实验内容,以适应业界发展。在现有20个实习基地保持良好运行的基础上,探索新媒体实习方式和管理运行制度,创新与媒体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新华社云南分社等媒体共建实践传播平台。
8.探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为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将云南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指示,实验中心创建了“未来传播者”国际合作系列项目,至今已经连续两年开展,2020年继续申报坚持开展这项工作; 持续建设缅甸《金凤凰》华文报社海外教学实习基地,目前已经派出5批共14名学生到该基地实习,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深受业界、缅甸华人社会的高度评价,在2020年对我院实习学生在《金凤凰》报社报道作品进行了集结出版。
(三)着力打造中心建设特色
结合云南地处少数民族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同时响应习总书记关于云南发展定位的指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实验中心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手段运用和方法路径等方面全面实现特色打造,将体现民族传播特色,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传播优势作为独特的创新改革路径,彰显特色。
民族传播一直是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特色之一,在学科建设上已经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实践教学方面,民族传播的学科优势反哺教学体现在课程设置、实践项目的创立等方面。一方面中心配合相关老师,支持学生撰写民族地区调研的论文,支持学生拍摄民族文化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等,在实践教学层面体现特色。同时,中心的教师根据民族文化特色,创意设计和上线了《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傣族泼水节为场景,本项目已成为首批国家级金课。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方面,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常态化互动教学格局,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整合运用,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性教学的高度统一。提高了实践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的互补与融合程度,促进各个教学阶段的良好对接与层次提升,通过实操、实训、实战等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以特色活动带动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基础上,开办大量丰富的特色活动。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2020年处于建设期的省部级教改项目两项,为“基于本科生学术创新训练“多元课堂“的建构与实践研究”和“在地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 ,中心以校内项目建设为起点,积极培育申报更高级别的教改项目。2019—2020年获得1个省部级教改项目,孙信茹老师立项的“在地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5个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正常推进,分别为林进桃老师立项的《新闻网络应用》课程非标准化改革与“课程思政”理念下影视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重构与实践研究两项,方鑫老师的三位一体,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创新实践探索。陈宇老师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建设。此外《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登陆中国大学MOOC课程,《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认定为国家首批金课。
(二)科学研究
2020年度我中心教师共发表论文25篇,其中SSCI/ESI、CSSCI、CSSCI扩展板和中文核心刊物论文达到11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3项。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实验中心共有教师31人,其中23人为专任教师,4人为教辅人员,4人是行政人员。在22名专任教师中,男性6人,女性17人;35岁以下的4人,35-45岁9人,45-55岁6人,55岁以上3人。各年龄段所占百分比见图3-1。
在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3人,具有副高职称的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教师职称情况统计见图2-2。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含在读博士),具有硕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含硕士)以上学位者占专任教师的95%(教师学历情况统计见表3-3)。
表3-1 2020年专任教师年龄情况统计
人数 合计 | 35岁以下 | 35-45岁 | 45-55岁 | 55岁及以上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22 | 4 | 18 | 9 | 40 | 6 | 28 | 3 | 14 |
表3-2 2020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统计
人数 合计 | 正高 | 副高 | 中级 | 初级及未评级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22 | 4 | 18 | 8 | 36 | 10 | 46 | 0 | 0 |
表3-3 2020年专任教师学历情况统计
人数 合计 | 博士 | 硕士 | 学士 | 无学位 |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人数 | 比例(%) | |
20 | 12 | 50 | 12 | 50 | 0 | 0 | 0 | 0 |
教师构成上的特征主要有:
(1)年轻化。2019-2020年度,新闻学院教师平均年龄41.6岁;
(2)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总体上呈提高的趋势。2019-2020年度,新闻学院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全体教师的100%;
(3)职称结构合理。新闻学院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4人,具有副高职称的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4%,另具有中级职称的10人,占专任教师的46%。
(4)国际化程度较高。新闻学院2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国外学位攻读经历的有4位,有国外访学经历的有5位,有港澳台访学经历的有4位,占全体教师的一半以上。
(5)具有业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担当重任。新闻学院具有长期业界经验的老师共有4名,近年来参加媒介挂职的老师有3名,这些老师都在担任业务课的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
1.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师资队伍建设呈良好发展态势,师资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比例趋向合理,呈阶梯形态势发展。建立了团队培训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学历层次,目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59%;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36%;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教师达7人。加强与媒介的培训合作,强化教师队伍与新闻传播业界的对接,截至2020年已有6位教师参加了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到媒体挂职。
2.积极组织外聘教师,优化结构
重视“双师制”教学,聘用著名业界人士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已经常态化。目前,学院拥有一批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稳定的外聘教师20余人,分别来自报纸编辑部、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担任“新闻编辑学”、“节目主持”、“广播节目制作”、“纪录片制作”等课程的指导老师,先后聘请了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社长张帆老师、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徐体义、《云南日报》原总编辑何侃、《春城晚报》原总编刘祖武老师、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昆老师、新华社云南分社的伍晓阳、蔺以光等老师,云南广播电视台和民、武志敏老师等,或担任课程专任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丰富了学生与业界的联系,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应用能力。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及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
1.建设“全媒体联合实验室”,实现新闻传播“云教育”
2019年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支持下,建设了“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的云媒体生产、发布平台—“全媒体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和云南广播电视台“七彩云”融媒体平台进行高速连接,学生基于“云”的状态进行云平台汇聚、云平台生产、云平台发布。同时基于平台建成新闻实验中心网站,实现实验中心资讯发布、相关资料下载、内容收集与存储、相关实验预约等功能。
2 .链接媒体云,实现无缝对接
2020年,实验中心全媒体联合实验室投入运行,进行“电视摄像与编辑”、“融合报道”、“传播学引论”等课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全媒体实验室为实验教学提供了和主流媒体完全一致的融合媒体生产与发布平台,开设了发布渠道,实现学院新闻、科研信息、学生作品的真实媒体发布,从而打通了新闻实验向实战的对接。
3.配置私有云,实现安全管理
在实验中心私有云内配置媒体资源库、媒体生产工具库备份,保证实验云环境的安全运作;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
2020年,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推进实践实验课程体系改革,配合教学和实训要求,完成各项实验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结合新闻实验特点,对电视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新媒体实验室进行全天候开放。每周七天,包括在下午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周末向学生开放,保证了学生在课余时间顺利进行实训和实验。
2020年,实验中心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全年运行正常。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2020年,实验中心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2020年,因疫情防控需要,没有派出学生前往海外实习基地,但依旧组织学生到缅甸《金凤凰》报社驻中国记者站实习;并集结了历届海外实习生的作品进行出版发行。继续开拓对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澳门莲花卫视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
2、组织学术研讨培训,发挥示范作用
2020年11月13日—11月14日,云南大学“理解中国”学术新人铸魂论坛——“2020面向南亚东南亚对外传播论坛”在新闻学院成功举办。
论坛共设12场分论坛,与会同学们围绕国家形象研究、对外传播研究、华文报道研究、跨文化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新闻媒介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讨论与交流。为促进广泛交流,结合学校疫情防控要求,论坛采用“线下+线上”结合的形式召开。
2020年7月14日面向海内外高校广泛征稿以来,截止9月30日,共收到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台湾政治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大学等22所高校硕博来稿共计97篇。经有关专家分别就论文组、视频组、Panel组作品进行匿名评审后,评选出论文组特等奖1名,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优秀奖20名,参与奖21名;视频组一等奖1名,三等奖2名,参与奖4名。
3.组织辅导各类实践赛事,取得成绩
2020年,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并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先后获得校级大创项目36项,省级大创项目6项,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学院学生申报的“民族文化推广计划——‘旬与’民族风摄影定制工作室”、“与现代元素融合的俐侎饰品电商化”、“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在地化研究”这三个项目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6个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9个项目获批云南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文化创意类)项目。年内,学院共有45个项目在执行。
新闻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获省级一等奖一项、优秀奖三项;参加全国广告大赛“学院奖”,获得银奖一项、优秀奖五项;由中国编辑学会、中国青年报等主办的第八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获得一等奖一项。
4. 服务学校社会
继续服务学校、社会一直是本实验中心的传统,发挥新闻传播特殊服务能力,为学校及各类活动制作专题片50部,指导和支持学生到学校其他学院和部门进行视频制作,为学校各类课题评奖服务。同时,实验中心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考察,2020年接待各类参观考察20余起,指导其他学校建设实验中心、开设实验课程。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
1、云南大学《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得首批国家级金课。
图一:昆明日报报道一流课程获批
图二:云大校园网报道“一流课程”
2、省级媒体关注新闻实验中心进行云南省县级融媒体建设调研
图三 云南广播电视台《七彩云端》报道调研过程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
1、2020年8月24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一行到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视察。
(图四 焦杨书记一行参观全媒体实验室)
(图五 焦杨书记一行参观演播室)
2、云南省纪委书记冯志礼到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视察。
(图六 冯志礼书记一行参观演播室)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
1.云南大学《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得首批国家级金课。
2020年11月初,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金课,由实验中心主导的《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被评定为虚拟仿真类金课。
金课的评定代表了实验中心关注媒体融合前沿,变革传统教学方法,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势进行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具备前瞻性的。
民族传播一直是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特色之一,在学科建设上已经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实践教学方面,民族传播的学科优势反哺教学体现在课程设置、实践项目的创立等方面。一方面中心配合相关老师,支持学生撰写民族地区调研的论文,支持学生拍摄民族文化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等,在实践教学层面体现特色。同时,中心的教师根据民族文化特色,创意设计和上线了《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傣族泼水节为场景,本项目已成为首批国家级金课。
(图七 受评定首页截图)
(图八 项目简介及入口截图)
2.全国大学生第八届新媒体创意大赛获一等奖。
2020疫情期间,不仅组织好学生进行线上教学,而且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在2020年4月到9月,组织全院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新媒体的创意训练,实验中心协调开通线上软件账户,保证学生进行在线上也能进行实验。新媒体作品“美丽中国之昆明-垃圾分类专题报道”或一等奖。
(图九 学生获奖目录)
3.参加中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学院奖获奖
2新闻学院本科生与研究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获省级一等奖一项、优秀奖三项;参加全国广告大赛“学院奖”,获得银奖一项、优秀奖五项。
(图十 学生获奖证书)
4.参加由示范中心联席会传媒学科组举行的“2020传媒类混合式优秀教学案例”征集
为积极总结混合式教学成果,我中心积极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传媒学科组组织的“2020传媒类混合式优秀教学案例”,两门课通过初审进入线上展示。
(图十一 案例展示截图)
5.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缅甸实习学生作品集《看云那边》出版。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闻传播教育转型面临困境
目前新闻传播领域变革剧烈,从技术到内容都显现出革命性的改变,因此相关领域与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经典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社会发展紧密的对接,在教育领域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尤其是在新媒体不断发展下学生适应网络传播实际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和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及相适应的设备支撑体系的矛盾如何解决等问题,成为目前面临的困境之一。
(二)管理制度的重新建立健全面临问题
实验中心已经在技术配备上具备了互联网教学的条件,但针对互联网应用的相应管理制度与学校相关领域的要求如何协调,让制度既遵守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要求,又能够切实方便服务教学,是目前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岗位责任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实验资源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运行模式和具体细节。
(三)课程和实验教材建设面临突破困境
由于互联网传播发展迅速,相关的实验总结、提炼相对滞后,因此在实验教材方面需要重点突破。同时,由于新闻学院老师人数较少,开发新课,尤其是开发虚拟仿真类、线上线下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制约着中心的内涵式建设水平的提高。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2020年,在双一流建设支持下,使用共建经费48万完善了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全媒体联合实验室。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在2021年,计划进一步加强实践实训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位置。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计划,配合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进行实践教学创新举措。
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省委宣传部共建经费支持下,加强实验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一方面发挥目前全媒体实验平台的优势,实现技术驱动,对整个新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充实,另一方面则要着力建设若干适应时代的实验课程,并规划适应融合报道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
发挥中心大学生传媒产业创新创业中心的功能,以中心为主体选品一批责任心强、业界有实力的老师,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各类项目和比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
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并力争取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了解国际传媒类培养体系及实验的新发展,开阔新闻实验的视野,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实训能力。继续组织好中心创设的国际实践项目,发挥更好的培养目标。
加强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和云南省各新闻传媒类院系进行沟通、交流,共同研究新闻实验中心的教学规划、能力培养,设备管理等相关事宜。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文中内容与后面示范中心数据相对应,必须客观真实,避免使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等词。
2.文中介绍的成果必须有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兼职人员和流动人员)的署名,且署名本校名称。
3.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可据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
第二部分 示范中心数据
(数据采集时间为 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一、示范中心基本情况
示范中心名称 | 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所在学校名称 | 云南大学 | |||||||
主管部门名称 | 云南省教育厅 | |||||||
示范中心门户网址 | http://coverged.ynu-news.com/ | |||||||
示范中心详细地址 |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云南大学百家大道1号 | 邮政编码 | 650050 | |||||
固定资产情况 | ||||||||
建筑面积 | 1120 ㎡ | 设备总值 | 2900 万元 | 设备台数 | 1800 台 | |||
经费投入情况 | 双一流建设经费48万元,已建设 | |||||||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 | 万元 | 所在学校年度经费投入 | 48万元 |
注:(1)表中所有名称都必须填写全称。(2)主管部门:所在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可查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二、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陈宇 | 男 | 1972 | 编辑 | 副主任 | 教学及管理 | 硕士 | |
2 | 李元昭 | 男 | 1969 | 工程师 | 技术 | |||
3 | 方鑫 | 男 | 1991 | 实验师 | 教学及技术 | 硕士 | ||
4 | 曹新钰 | 女 | 1995 | 实验师 | 教学及技术 | 硕士 |
注:(1)固定人员:指经过核定的属于示范中心编制的人员。(2)示范中心职务:示范中心主任、副主任。(3)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他。具有多种性质的,选填其中主要工作性质即可。(4)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5)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二)本年度兼职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工作性质 | 学位 | 备注 |
1 | 王纪春 | 男 | 1965 | 副教授 | 教学 | 学士 | 硕导 | |
2 | 单晓红 | 女 | 1965 | 教 授 | 主任 | 管理、教学 | 硕士 | 硕导 |
3 | 蔡 勇 | 男 | 1966 | 教 授 | 教学 | 博士 | 硕导 | |
4 | 曾文蕊 | 女 | 1967 | 讲 师 | 教学 | 硕士 | ||
5 | 左小麟 | 男 | 1978 | 讲师 | 教学 | 博士 | 硕导 | |
6 | 赵净秋 | 女 | 1969 | 副教授 | 教学 | 硕士 | 硕导 | |
7 | 保 斌 | 男 | 1970 | 讲 师 | 教学 | 硕士 | ||
8 | 杨星星 | 男 | 1970 | 副教授 | 教学 | 硕士 | 硕导 | |
9 | 曹云雯 | 女 | 1975 | 副教授 | 教学 | 硕士 | 硕导 | |
10 | 孙信茹 | 女 | 1976 | 教 授 | 教学 | 博士 | 博导 | |
11 | 晋 群 | 女 | 1976 | 副教授 | 教学 | 硕士 | 硕导 | |
12 | 陈静静 | 女 | 1980 | 副教授 | 教学 | 博士 | 硕导 | |
13 | 韦 平 | 女 | 1980 | 讲 师 | 教学 | 博士 | 硕导 | |
14 | 金晓聚 | 女 | 1980 | 讲 师 | 教学 | 博士 | 硕导 | |
15 | 陈萌舒 | 女 | 1984 | 讲 师 | 教学 | 在读博士 | ||
16 | 张 翎 | 女 | 1984 | 讲 师 | 教学 | 在读博士 | ||
17 | 徐明卿 | 男 | 1984 | 讲 师 | 教学 | 博士 | 硕导 | |
18 | 林进桃 | 女 | 1980 | 副教授 | 教学 | 博士 | 硕导 | |
19 | 李凤萍 | 女 | 1982 | 讲 师 | 教学 | 博士 | 硕导 | |
20 | 黎藜 | 女 | 1989 | 讲 师 | 教学 | 博士 | 硕导 | |
21 | 伍丽秀 | 女 | 1984 | 讲 师 | 管理 | 在读博士 | ||
22 | 陈 影 | 女 | 1991 | 助 教 | 管理 | 硕士 | ||
23 | 袁晨玲 | 女 | 1977 | 经济师 | 管理 | 学士 |
注:(1)兼职人员:指在示范中心承担教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非中心编制人员。(2)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他。(3)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他,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4)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三)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工作期限 |
1 | ||||||||
2 | ||||||||
… |
注:(1)流动人员:指在中心进修学习、做访问学者、行业企业人员、海内外合作教学人员等。(2)工作期限:在示范中心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四)本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份 | 职称 | 职务 | 国别 | 工作单位 | 类型 | 参会次数 |
1 | 赵树清 | 男 | 1962 | 高级编辑 | 主任委员 | 中国 | 中国传媒大学 | 校外专家 | 1 |
2 | 单晓红 | 女 | 1965 | 教授 | 副主任委员 | 中国 | 云南大学 | 校内专家 | 3 |
3 | 郑军 | 男 | 1967 | 教授 | 委员 | 中国 | 东北师范大学 | 校外专家 | 1 |
4 | 刘育涛 | 男 | 1973 | 副教授 | 委员 | 中国 | 河北师范大学 | 校外专家 | 2 |
5 | 左小麟 | 男 | 1977 | 讲师 | 委员 | 中国 | 云南大学 | 校内专家 | 3 |
6 | 罗滨 | 男 | 1967 | 副教授 | 委员 | 中国 | 云南师范大学 | 校外专家 | 1 |
7 | 方立江 | 男 | 1975 | 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 委员 | 中国 | 云南广播电视台 | 校外专家 | 2 |
注:(1)教学指导委员会类型包括校内专家、外校专家、企业专家和外籍专家。(2)职务:包括主任委员和委员两类。(3)参会次数:年度内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次数。
三、人才培养情况
(一)示范中心实验教学面向所在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
1 | 新闻学 | 2019 | 5500 |
2 | 新闻学 | 2018 | 4800 |
3 | 新闻学 | 2017 | 5100 |
4 | 新闻学 | 2016 | 1100 |
5 | 广播电视学 | 2019 | 5500 |
6 | 广播电视学 | 2018 | 4800 |
7 | 广播电视学 | 2017 | 3900 |
8 | 广播电视学 | 2016 | 1500 |
9 | 网络与新媒体学 | 2017 | 3200 |
10 | 网络与新媒体学 | 2016 | 2900 |
11 |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 2019 | 5300 |
12 |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 2018 | 4800 |
13 | 印地语 | 2019 | 180 |
14 | 生态学 | 2018 | 180 |
注:面向的本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二)实验教学资源情况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 | 356个 |
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 | 30个 |
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 | 2门 |
实验教材总数 | 3种 |
年度新增实验教材 | 0种 |
注:(1)实验项目:有实验讲义和既往学生实验报告的实验项目。(2)实验教材:由中心固定人员担任主编、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3)实验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学分的实验课程。
(三)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获奖人数 | 26人 |
学生发表论文数 | 17篇 |
学生获得专利数 | 0项 |
注:(1)学生获奖:指导教师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获奖项目必须是相关项目的全国总决赛以上项目。(2)学生发表论文:必须是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为中心固定人员。(3)学生获得专利:为已批准专利,中心固定人员为专利共同持有人。
四、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情况
(一)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云南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 单晓红 | 2015-2020 | 50 | a | ||
2 | 云南省高层次特殊支持教学名师 | 单晓红 | 2015-2020 | 10 | a | ||
3 | 《新闻网络应用》课程非标准化改革 | 林进桃 | 韦平 李凤萍 | 2019年5月-2020年8月 | 0.5 | a | |
4 | “课程思政”理念下影视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重构与实践研究 | 林进桃 | 徐明卿、 伍丽秀 | 2019年7月-2021年7月 | 2 | a | |
5 | 三位一体,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创新实践探索 | 方鑫 | 陈宇、李元昭 | 2018年10月—2020年10月 | 2 | a | |
6 | 基于本科生学术创新训练“多元课堂“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 JG2018001 | 杨星星 | 孙信茹、林进桃 | 2018.1——2020.1 | 6 | a |
7 | 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单晓红 | 陈宇 方鑫 晋群 | 2019-2021 | 20 | a | |
8 | 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改革示范课程 | 陈宇 | 方鑫 | 2018-2020 | 12 | a | |
9 | 在地化: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研究 | 孙信茹 | 杨星星、林进桃 | 2020.12—2022.12 | 6 | a |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课题。(1)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管理部门下达的有正式文号的最小一级子课题名称。(2)文号:项目管理部门下达文件的文号。(3)负责人:必须是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兼职人员和流动人员)。(4)参加人员:所有参加人员,其中研究生、博士后名字后标注*,非本中心人员名字后标注#。(5)经费:指示范中心本年度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6)类别:分为a、b两类,a类课题指以示范中心人员为第一负责人的课题;b类课题指本示范中心协同其他单位研究的课题。
(二)承担科研任务及经费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文号 | 负责人 | 参加人员 | 起止时间 | 经费(万元) | 类别 |
1 | 中国对缅甸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研究 | 16AXW005 | 单晓红 | 赵净秋,晋群,陈静静,韦平,李凤萍 | 2016-2021 | 35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2 | 微信与都市流动人口社会关系建构研究 | 17BXW058 | 孙信茹 | 杨星星 | 2017-2020 | 20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3 | 21世纪美国电视剧产业变革研究 | 17YJC760029 | 金晓聚 | 徐明卿,林进桃 | 2017-2020 | 8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4 | 云南民间组织在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能力研究 | YB2017076 | 赵净秋 | 单晓红,晋群,陈静静 | 2017-2019 | 3 |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16 |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 | YB2018065 | 左小麟 | 2018-2019 | 3 |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 |
17 | 新时代提升云南网络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对策研究 | 2018121201 | 左小麟 | 2018 | 4.6 | 中共云南省委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 |
18 | 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澜湄国家电影叙事研究 | 林进桃 | 2019年6-2020年6月 | 4 | 校级 | ||
19 | 关于成年人与青少年对新媒体的使用之研究 | C176220100019 | 黎藜 | 单晓红 | 2018.03.01-2021.03.01 | 30 | 引进科研启动项目 |
20 | 云南省中小学生手机游戏沉迷与对策研究 | C176240104 | 黎藜 | 李凤萍 | 2018.12.01-2019.12.01 | 2 | 云南省社科教育项目 |
21 | 青少年手机游戏沉迷现状与父母干预策略研究 | 18YNUHSS021
| 黎藜 | 陈影 | 2018.07.25-2019.12.01 | 2 | 云南大学科研项目 |
22 | 英国移民问题对我国国际移民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 韦平 | 2014-2019 | 8 | 纵向课题,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 ||
23 |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数字鸿沟研究 | 2019JS012 | 李凤萍 | 黎藜、李昌 | 2019.05至今 | 2 | 云南省教育厅 |
24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东盟主流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 | 19BXW076 | 李凤萍 | 黎藜、李昌、杨颖、张翀 | 2019-07至今 | 20 |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
东南亚国家网络舆情热点分析研究 | WLAQ202004 | 左小麟 | 2020.11-2022.10 |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
东南亚网络意见领袖及其国际影响力研究 | WLAQ202005 | 陈静静 | 2020.11-2022.10 | 3 | 云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 ||
加强和改进舆论斗争策略研究 | TBWT202006 | 左小麟 | 2020.09-2021.05 | 10 |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
西部农村地区健康传播效果与需求研究 | 20CXW021 | 黎藜 | 2020.09-2023.09 | 20 | 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项目要求同上。
(三)研究成果
1.专利情况
序号 | 专利名称 | 专利授权号 | 获准国别 | 完成人 | 类型 | 类别 |
1 | ||||||
2 | ||||||
… |
注:(1)国内外同内容的专利不得重复统计。(2)专利:批准的发明专利,以证书为准。(3)完成人:必须是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兼职人员和流动人员),多个中心完成人只需填写靠前的一位,排名在类别中体现。(4)类型:其他等同于发明专利的成果,如新药、软件、标准、规范等,在类型栏中标明。(5)类别:分四种,独立完成、合作完成-第一人、合作完成-第二人、合作完成-其他。如果成果全部由示范中心人员完成的则为独立完成。如果成果由示范中心与其他单位合作完成,第一完成人是示范中心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一人;第二完成人是示范中心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二人,第三及以后完成人是示范中心人员则为合作完成-其他。(以下类同)。
2.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号 | 论文或专著名称 | 作者 | 刊物、出版社名称 | 卷、期 (或章节) | 类型 |
1 | 嵌入乡土的“微信社区”——基于一个白族村落的研究 | 杨星星 | 新闻大学 | 2020-08-30 | CSSCI |
2 | Factors affecting Chinese Young Women's intention to uptake HPV vaccination: An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model | 黎藜 | Human Vaccines & Immunotherapeutics | 2020-07-21 | 其它 |
3 | 游戏幽灵为何如影随形?中小学生手机游戏成瘾的质性研究 | 黎藜 | 新闻记者 | 2020-07-20 | CSSCI |
4 | 第1课堂与第2课堂互动发展:新闻采访写作的时代探索 | 晋群 |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06-01 | |
5 | “熟悉的陌生人”:网络直播中刷礼物与私密关系研究 | 孙信茹 | 新闻记者 | 2020-05-28 | CSSCI |
6 | Incorporating Communication Factors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Predict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Intention to Consum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 黎藜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2020-04-15 | 其它 |
7 | 缅甸媒体行业现状及发展态势分析 | 单晓红 | 文化与传播 | 2020-04-09 | 其它 |
8 | 嵌入日常生活——中国社会传播新场景 | 孙信茹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20-03-27 | |
9 | 价值共创与协同创新:基于智媒时代价值平台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李凤萍 | 新闻大学 | 2020-03-15 | CSSCI |
10 | 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底层影像的艺术探索及表达困境 | 林进桃 | 电影文学 | 2020-03-08 | 北大核心期刊 |
11 | 全球视野下的“在地性”与“文化性” | 孙信茹 | 中国出版 | 2020-01-30 | CSSCI |
12 | 5G时代的传媒创新:边缘计算的应用范式研究 | 喻国明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0-01-15 | CSSCI |
13 | “在学术对话中报了到”——学者的视野、脉络与对话 | 孙信茹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19-12-26 | |
14 | 中国当代电影中社会失足女性形象探析 | 林进桃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 2019-12-25 | 其它 |
15 | Examining personal and media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 toward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Kunming, China | 黎藜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 2019-11-20 | 其它 |
16 | 与网络空间共存:新媒体与视障学生互动研究 | 杨星星 | 当代传播 | 2019-11-15 | CSSCI |
17 | 21世纪以来主旋律基调下中国电影底层叙事探析 | 林进桃 | 广西社会科学 | 2019-11-15 | cssci扩展版 |
18 | 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和意义生成——对石龙村微信山歌群的田野考察 | 孙信茹 | 现代传播 | 2019-10-30 | 教育部名刊建设工程 |
19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发展路径初探——以云南网络媒体为调研与考察对象 | 林进桃 | 新闻论坛 | 2019-10-25 | 其它 |
20 | 嵌入日常的流动空间——“石龙老司机”的微信生活考察 | 孙信茹 | 当代传播 | 2019-09-15 | CSSCI |
21 | 缅甸早期华文报纸实践及其属性特征 | 单晓红 | 文化与传播 | 2019-09-02 | 其它 |
22 | 作为“文化实践”的网络民族志 | 孙信茹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9-08-12 | CSSCI |
23 | 作为“文化方法”的媒介人类学研究 | 孙信茹 | 南京社会科学 | 2019-05-15 | CSSCI |
24 |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提升路径思考——以大学 生发展的七个需求维度为视角 | 陈影 | 青年与社会 | 2020-03-22 | 其它 |
25 | 身份赋予与文化自觉——基于《农奴》和《静静的嘛呢石》的文本研究 | 金晓聚 | 新闻大学(补发) | 2016/10/1 | CSSCI |
注:(1)论文、专著均限于教学研究、学术期刊论文或专著,一般文献综述、一般教材及会议论文不在此填报。请将有示范中心人员(含固定人员、兼职人员和流动人员)署名的论文、专著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外文专著、中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2)类型:SCI(E)收录论文、SSCI收录论文、A&HCL收录论文、EI Compendex收录论文、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收录论文、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收录论文(CSSCI)、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收录论文(CSCD)、外文专著、中文专著;国际会议论文集论文不予统计,可对国内发行的英文版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填报,但不得与中文版期刊同内容的论文重复。(3)外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4)中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实验室年报、论文集等。(5)作者:多个作者只需填写中心成员靠前的一位,排名在类别中体现。
3.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情况
序号 | 仪器设 备名称 | 自制或 改装 | 开发的功能和用途 (限100字以内) | 研究成果 (限100字以内) | 推广和应用的高校 |
1 | |||||
2 | |||||
… |
注:(1)自制: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2)改装:对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改装,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3)研究成果:用新研制或改装的仪器设备进行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列举1-2项。
4.其它成果情况
名称 | 数量 |
国内会议论文数 | 15篇 |
国际会议论文数 | 3篇 |
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数 | 8篇 |
省部委奖数 | 1项 |
其它奖数 | 项 |
注:国内一般刊物:除“(三)2”以外的其他国内刊物,只填汇总数量。
五、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心网址 | http://coverged.ynu-news.com/ | |
中心网址年度访问总量 | 学校网站系统无统计此项的功能 | |
信息化资源总 量 | 4550Mb | |
信息化资源年度更新量 | 2550Mb |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 1项 | |
中心信息化工作联系人 | 姓名 | 曹新钰 |
移动电话 | 15198172968 | |
电子邮箱 | caoxinyu@ynu.edu.cn |
(二)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1.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活动情况
所在示范中心联席会学科组名称 | 传媒学科组 |
参加活动的人次数 | 20人次 |
2.承办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会议名称 | 主办单位名称 | 会议主席 | 参加人数 | 时间 | 类型 |
1 | ||||||
2 | ||||||
… |
注:主办或协办由主管部门、一级学会或示范中心联席会批准的会议。请按全球性、区域性、双边性、全国性等排序,并在类型栏中标明。
3.参加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 大会报告名称 | 报告人 | 会议名称 | 时间 | 地点 |
1 | 关于边疆对外传播的思考 | 单晓红 | 第八届国家传播战略交锋论坛 | 020.12.26 | 海口 |
2 | 少数民族地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心问题与发展展望 | 单晓红 | 第十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论坛 | 2020.9.27 | 延边 |
… | 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的突围路径 | 单晓红 | 中国史学会台湾与东南亚分会联会及常务理事会 | 020.11.21 | 厦门 |
注:大会报告:指特邀报告。
4.承办竞赛情况
序号 | 竞赛名称 | 竞赛级别 | 参赛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2020面向南亚东南亚对外传播论坛 | 校级 | 200 | 单晓红 | 教授 | 2020.5-2020.10 | 15 |
2 | |||||||
… |
注:竞赛级别按国家级、省级、校级设立排序。
5.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序号 | 活动开展时间 | 参加人数 | 活动报道网址 |
1 | 无 | ||
2 | |||
… |
6.承办培训情况
序号 | 培训项目名称 | 培训人数 | 负责人 | 职称 | 起止时间 | 总经费(万元) |
1 | 无 | |||||
2 | ||||||
… |
注:培训项目以正式文件为准,培训人数以签到表为准。
(三)安全工作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 300人次 | |
是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 ||
伤亡人数(人) | 未发生 | |
伤 | 亡 | |
0 | 0 |
注:安全责任事故以所在高校发布的安全责任事故通报文件为准。如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在其下方表格打钩。如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说明伤亡人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