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年度报告(2019年)

作者:实验中心    发布时间:2023-06-28

第一部分  年度报告编写提纲

一、人才培养工作和成效

结合目前传媒领域发展趋势以及专业需求,重点做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探索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适应媒体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充分发挥部校共建的资源优势,实际推进“四个育人”的模式和方法,重点加大与新闻行业互聘教师的力度,并积极探索更为广泛的协同育人模式;在原有国家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积极申报国家“双万专业”建设,进一步探索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特殊内涵,在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的建设过程中,探索以多种形式,形成培养特色。

(一)人才培养基本情况

本着以培养融合传播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基本思路,强化专业培养特色的同时,强调“一专多能”的融媒体专业素养养成,体现民族传播特色的同时,强调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视野培养。

1.各专业培养目标

1)新闻学专业

培养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素养、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系统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熟悉我国的新闻、宣传政策法规,熟悉当地社会文化状况,能在各新闻媒体、出版社、各类企事业公关、广告等宣传部门、传播机构、以及各类新媒体工作岗位从事采访、编辑、内容管理及传播策划等工作的新闻传播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报刊编辑学、新闻评论学、中外新闻史、新闻摄影基础、网络传播学和融合报道等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图片社、网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文字、声像、图片的采写(制作)、编辑及管理工作。

2)广播电视学专业

在系统学习新闻传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广播电视的专业特色,在新时期广播电视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拓宽音频视频传播的知识体系、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平台、政府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宣传、公关部门,培养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兼具宽广文化科学知识体系和广播电视节目(音视频节目)策划、采制、管理等基本能力的广播电视高级专门人才。主要专业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中外广播电视史、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应用电视学、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音与主持、电视调查报道、纪录片研究与制作、大众文化研究、电影研究等。

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习合格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图片社、网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文字、声像、图片的采写(制作)、编辑及管理工作。

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素养、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系统扎实的网络与新媒体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熟悉我国的新闻、宣传和网络管理政策法规等,具有新媒体平台策划、新闻采访编辑、网络管理、舆情分析等方面的理论和操作能力,能在各类传统媒体、各类企事业单位、公关、广告等宣传部门和文化传播机构、以及各类新媒体岗位从事策划、采访、编辑、内容管理、舆情分析和传播策划等工作的网络与新媒体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主要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外广播电视史、网络传播学、网络发展概论、音视频节目录制、新闻网络应用、网络与新媒体写作、网络受众研究、舆情分析和融合报道等课程。

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级各类通讯社、报社、电台、电视台、图片社、网站、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和文化传播机构从事网络与新媒体的创意、设计、编辑及内容管理等工作。

2.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情况

为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验中心下设 “云大传媒产业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双创比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等,与新华社云南分社、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新闻报业集团、昆明广播电视台在2019年进行了多项合作;学院积极引入在昆主流媒体进行创业就业对接,在学生创新项目孵化、创业支持、结合云南特色的旅游产业、咖啡产业进行关于品牌传播、电商营销等新闻传播力调查。

实验中心还将继续外聘业界导师,在营销传播、广告设计策划、新媒体运营等领域遴选业界优秀人才,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各类项目和评奖指点迷津,同时资源共享,让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二)人才培养成效评价

在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和网络与新媒体三个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充分考虑到媒体融合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趋势,考虑到传统媒体转型的实际情况,仔细研究新闻传播人才素质的基本内核,建立了一套既具有各个专业特质的课程体系,又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融媒体对人才素养的要求,以“一专多能”的思路,鼓励学生对新闻传播领域各种专业能力的把握和运用。

新闻学院的 “拓展式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中心的优质资源,将教学从课堂延展到实训、实习中,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加强和提高,还涌现了一批社会效果良好的学生媒体和作品。

1.传统实验课程设置

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构建了一个以新闻传播技术性实验、模拟媒体实训和实战性实习为梯次的教学体系,分模块、成系统地进行各自的相互衔接和梯次递进,构成传统的新闻传播实验课程体系。该体系适宜学生深入学习训练传统新闻传播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夯实经典的新闻传播知识结构和基础能力。实验课程占全部学分的25.3%-27.3%,目前这些实验课程已经全部开出,正常教学。

2.新型实验课程的开发

由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传媒业成为转型变化最大的行业之一,实践教学如果还沿袭传统的新闻传播实验体系,明显不适应社会对高素质新型传播人才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开发新型实验课程成为实验中心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学院设置了如“融合报道”“数据新闻”“网络新闻应用”等新型课程,这些课程都需要实验课程的支撑,因此,我们采用协同育人的方法,强化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加强业务培训,同时吸纳业界的资源,由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新媒体运营专家、云南网业务专家共同参与课程讲授和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对融合媒体时代媒体变革的认识,锻炼和形成适应媒体变革的能力。还在学校的支持下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新型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成为新闻学院实现新闻教育转型升级的抓手,成为教育层面“技术驱动改革”的“引子”,对学院人才培养的创新与改革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发挥第二课堂的延伸效应

根据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思路,设计大量的第二课堂项目,有学生媒体《新闻周刊》的运营,有假期 “双师工作室”的实践项目,还有国际合作项目等,调动各类社会资源优势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实验中心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类实践项目,产出优质成果。由如每年新闻学院举办的“未来传播者”国际合作项目、“新闻业务工作坊”等均收获了丰富的成果。其中“未来传播者”六部纪录短片在“丝路光影”国际微视频影展入围获奖,并在国家级和省级媒体、国外媒体上持续播出,还到国外举办了专题影展,获得了非常亮眼的成效。这些项目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深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4.建设“双师工作室”

学院成立“双师工作室”,由具备业界经验的老师入住,配备经费,鼓励老师以课题和项目制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课外实践活动,持续助推学生能力培养。工作室老师们用业余时间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开展专题调研采访和写作、影视作品创作等,走出校园,拓宽报道视野。如学生微信公众号“洋流计划”运营上线、各种影视作品和短视频大赛的筹备参赛等,收获颇丰。

其中,有三位同学的文章入选今年全国“真实故事计划” 首届非虚构比赛,1项获得二等奖;新闻学院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学院奖比赛即获省级银奖一项、优秀奖一项,取得零的突破;全国广告“学院奖”也是首次参加,即获得银奖一项、优秀奖三项;由刺猬公社组织的全国2019“还乡手记”非虚构故事大赛中,获得短视频组二等奖一项、写作大赛二得奖一项;学院获得最佳校园组织奖。

5.探索实践“产学研合作”路径

学院与天津广告人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方面体现产学研合作,实现了教师培训、业界导师巡讲、国家级奖项组织、就业对接等全面合作,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受益。

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申请并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先后获得校级大创项目55项,省级大创项目5项,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学院学生申报的“越老缅对外传播信息服务工作室”荣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同时这个项目还获得“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校级2等奖,并被选送参评省级评审;5个项目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8个项目获批云南大学2018 年大学生科研创新创业训练(文化创意类)项目。组织承办了云南大学全媒体运营实战大赛,共有来自学院内外的50多个小组、200多名学生参与,最后评出前10名给予表彰奖励。

在2019年,云南大学和云南广播电视台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作为合作协议的一项是云南广播电视台“七彩云”融媒体平台和实验中心合作建设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融合报道实验平台——全媒体联合实验室。该平台由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搭建,和云南广播电视台由高速专线连接,对接媒体采编流程,实现了在学院进行融合报道的“三多一统”的实验实训。目前,根据媒体发展趋势和党中央关于“四全媒体”建设思路,双方正计划整合各自优势成立云南省县级融媒体培训基地,为地方建设服务。

6.发挥中心引领示范作用

积极发挥示范中心的引领作用,举办各类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让其它实验中心受益。

2019年10月24日至10月26日在示范中心传媒学科组的指导下承办了2019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传媒学科组年会暨第四届媒体融合实践教学创新国际交流会议,来自全国100余所传媒院系、影视院系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到会。会上本实验中心主任作了“融合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的思路方法和举措”主题发言,参会代表就传媒类人才培养和实验中心建设等议题开展广泛交流和研讨。参会代表还参观了我中心刚建成的“全媒体联合实验室”,对我校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进行融媒体实训平台搭建的经验非常关注,为该平台提供的和主流媒体一致的实验实践环境大加赞许。

除此之外,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了大量为省内相邻高校建设新闻传播实验室的咨询、设计和评审等工作,接待了来自云南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昆明学院、玉溪学院等兄弟院校的考察,为新闻传播实践教学的开展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7.完善管理运行制度

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中,强化了实验教材、实验课程、实验内容和手段的进一步建设,强化新媒体实验内容,以适应业界发展。在现有20个实习基地保持良好运行的基础上,探索新媒体实习方式和管理运行制度,创新与媒体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新华社云南分社等媒体共建实践传播平台。

8.探索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为响应习总书记关于将云南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指示,实验中心创建了“未来传播者”国际合作系列项目,至今已经连续两年开展,2019年与缅甸国立管理学院联合举办第二届“未来传播者青年学子工作坊”,邀请了来自缅甸的青年学生来新闻学院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学院不仅组织精品课程,而且组织缅甸学生到实验中心进行实验和外出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水实践实训,共制作短视频作品3部。学习期间,缅甸学生不仅感受了中国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风貌,而且也对实验中心所提供给学生先进实验设备羡慕不已。 持续建设缅甸《金凤凰》华文报社海外教学实习基地,目前已经派出5批共14名学生到该基地实习,产出了一批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深受业界、缅甸华人社会的高度评价。2019年新建了尼迫尔实习基地,首批2名学生已在尼迫尔进行实习。

(三)着力打造中心建设特色

结合云南地处少数民族文化最为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优势,同时相应习总书记关于云南发展定位的指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实验中心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手段运用和方法路径等方面全面实现特色打造,将体现民族传播特色,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传播优势作为独特的创新改革路径,彰显特色。

民族传播一直是云南大学新闻学院的发展特色之一,在学科建设上已经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实践教学方面,民族传播的学科优势反哺教学体现在课程设置、实践项目的创立等方面。一方面中心配合相关老师,完成相关满足民族传播课程的实践环节,如民族地区的调研,中心配合使用南康调查系统作为技术支撑,支持学生撰写民族地区调研的论文,支持学生拍摄民族文化题材的电视纪录片等,在实践教学层面体现特色。同时,中心的教师根据民族文化特色,创意设计了首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以傣族泼水节为场景,设计完成了网络直播的虚拟仿真项目,本项目目前已经通过省内审核,报教育部参加国家级评审。

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传播则是近年来学院着力打造的学科和专业发展方向,学院在科研方面着力开掘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实验中心创设了“未来传播者”国际实践项目,邀请南亚东南亚的学生到云大来,和我们自己的学生一起,就某个宣传我们国家建设发展的主题展开实践创作活动,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两起,学生的作品在国内国际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传播效果,极大地提升了学院和中心在国内外的声誉。同时,中心配合学院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开设海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海外实习,目前,设在缅甸和尼泊尔的两个实习基地已经先后接待了二十余位同学的实习,他们的作品也即将结集成册,正式出版。

二、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

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方面,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常态化互动教学格局,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整合运用,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教师的引导性教学的高度统一。提高了实践型教学与研究型教学的互补与融合程度,促进各个教学阶段的良好对接与层次提升,通过实操、实训、实战等环节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强化国际合作,以特色活动带动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培养,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基础上,开办大量丰富的特色活动。

(一)教学改革立项、进展、完成等情况

2019年处于建设期的省部级教改项目一项,为“基于本科生学术创新训练“多元课堂“的建构与实践研究”一项,中心以校内项目建设为起点,积极培育申报更高级别的教改项目。2019年获得5个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分别为林进桃老师立项的《新闻网络应用》课程非标准化改革与“课程思政”理念下影视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重构与实践研究两项,方鑫老师的三位一体,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创新实践探索。陈宇老师的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改革示范课程项目建设。此外《电视摄像与编辑》课程登陆中国大学MOOC课程,《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进入国家示范项目评审。

(二)科学研究

2019年度我中心教师共发表论文45篇,其中SSCI/ESICSSCICSSCI扩展板和中文核心刊物论文达到9篇,出版专著3部。主持、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新增1项,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4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6项,云南省教育厅项目2项。

三、人才队伍建设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目前实验中心共有教师28人,其中22人为专任教师,4人为教辅人员,2人是行政人员。在22名专任教师中,男性6人,女性16人;35岁以下的6人,35-45岁8人,45-55岁8人,55岁以上0人。各年龄段所占百分比见图3-1。

在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3人,具有副高职称的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教师职称情况统计见图2-2。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含在读博士),具有硕士学位的8人,具有硕士(含硕士)以上学位者占专任教师的95%(教师学历情况统计见表3-3)。

3-1  2017年专任教师年龄情况统计

人数

合计

35岁以下

35-45

45-55

55岁及以上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2

6

27

8

36

8

36

0

0

 

3-2  2017年专任教师职称情况统计

人数

合计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及未评级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2

3

14

8

36

11

50

0

0

 

3-3  2016年专任教师学历情况统计

人数

合计

博士

硕士

学士

无学位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20

13

59

8

36

3

14

0

0

 

教师构成上的特征主要有:

(1)年轻化。2017-2018年度,新闻学院教师平均年龄40.28岁;

(2)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总体上呈提高的趋势。2016-2017年度,新闻学院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全体教师的95%;

(3)职称结构合理。新闻学院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的3人,具有副高职称的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另具有中级职称的11人,占专任教师的50%。

(4)国际化程度较高。新闻学院22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国外学位攻读经历的有4位,有国外访学经历的有5位,有港澳台访学经历的有4位,占全体教师的一半以上。

(5)具有业界经验教师在教学中担当重任。新闻学院具有长期业界经验的老师共有4名,近年来参加媒介挂职的老师有3名,这些老师都在担任业务课的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取得的成绩

1.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发展态势

师资队伍建设呈良好发展态势,师资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比例趋向合理,呈阶梯形态势发展。建立了团队培训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学历层次,目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3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59%;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人,占专任教师队伍的36%;具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教师达7人。2019年赴海外访学进修人1人次。[W用1] 加强与媒介的培训合作,强化教师队伍与新闻传播业界的对接,截至2019年已有6位教师参加了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千人计划”到媒体挂职。

2.积极组织外聘教师,优化结构

重视“双师制”教学,聘用著名业界人士作为校外兼职教师参与本科教学已经常态化。目前,学院拥有一批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稳定的外聘教师20余人,分别来自报纸编辑部、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担任“新闻编辑学”、“节目主持”、“广播节目制作”、“纪录片制作”等课程的指导老师,先后聘请了人民日报社云南分社社长张帆老师、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徐体义、《云南日报》原总编辑何侃、《春城晚报》原总编刘祖武老师、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昆老师、新华社云南分社的伍晓阳、蔺以光等老师,云南广播电视台和民、武志敏老师等,或担任课程专任教师,或开设专题讲座,[W用2] 丰富了学生与业界的联系,开阔了视野,锻炼了应用能力。

四、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

(一)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及人员信息化能力提升

   1.建设“全媒体联合实验室”,实现新闻传播“云教育”

2019年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支持下,建设了“公有云”和“私有云”混合的云媒体生产、发布平台—“全媒体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和云南广播电视台“七彩云”融媒体平台进行高速连接,学生基于“云”的状态进行云平台汇聚、云平台生产、云平台发布。同时基于平台建成新闻实验中心网站,实现实验中心资讯发布、相关资料下载、内容收集与存储、相关实验预约等功能。

  2 .链接媒体云,实现无缝对接

2019年,实验中心为进一步适应融媒体实验环境的搭建,在云南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发布端开设了发布渠道,实现学院新闻、科研信息、学生作品的真实媒体发布,从而打通了新闻实验向实战的对接;

3.配置私有云,实现安全管理

在实验中心私有云内配置媒体资源库、媒体生产工具库备份,保证实验云环境的安全运作;

(二)开放运行、安全运行

   2019年,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积极推进实践实验课程体系改革,配合教学和实训要求,完成各项实验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实验。结合新闻实验特点,对电视实验室、报刊编辑实验室、摄影实验、新媒体实验室进行全天候开放。每周七天,包括在下午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周末向学生开放,保证了学生在课余时间顺利进行实训和实验。

   2019,实验中心没有发生安全事故,全年运行正常。

(三)对外交流合作、发挥示范引领、支持中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等情况

   2019年,实验中心的示范与辐射作用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创设完成“未来传播者”系列国际合作实践项目。首期国际实践训练营”微纪录片6部缅甸展映活动。该活动得到缅甸媒体的极大关注,展映期间有近十余缅甸媒体进行报道,国内新华社、中新网、云南广播电视台的报道;在2019年10月27日至11月6日举办了第二届“未来传播者—青年学子工作坊”,来自缅甸国立管理学院新闻专业的10位学生参加了此次工作坊的学习与进修。

2.组织学术研讨培训,发挥示范作用

在2019年10月24日至10月26日承办了2019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传媒学科组年会暨第四届媒体融合实践教学创新国际交流会议、2019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传媒院系、影视院系的300余人参会。这是最近几年传媒实验教学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特别是来自云、贵、川、桂、粤等西南片区几十家高校参加会议。大家共研讨关于融合媒体下实验体系、能力建设,对“金课建设”也请专家到场分享研讨。有力的发挥了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

3.组织辅导各类实践赛事,取得成绩

 实验中心积极开拓实验实训思路,积极进行将课堂实验推进为实战性训练,课堂实验作品“以赛促练”;和云南省应急消防总队宣传处达成顶岗性实习,学生顶岗轮训,许多短视频作品获得大量网民点击;扶持学生创业,支持学生团队为学校、社会提供新媒体内容生产、运营服务。

4. 服务学校社会

  继续服务学校、社会一直是本实验中心的传统,发挥新闻传播特殊服务能力,为学校及各类活动制作专题片10部,指导和支持学生到学校其他学院和部门进行视频制作,为学校各类课题评奖服务。同时,实验中心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参观考察,2019年接待各类参观考察30余起,指导其他学校建设实验中心、开设实验课程。

五、示范中心大事记

(一)有关媒体对示范中心的重要评价

1、中心主办项目或中外媒体高度重视和好评

我院实验教学中心创设主办的“未来传播者”国际实践项目,多次登上云南日报、云桥网、缅甸《金凤凰》中文报社。

(图一:云南日报对活动报道截图)

(图二 缅甸金凤凰报社报道截图)

(图三 云桥网报道截图)

2、中心承接省委相关设置任务广获好评

中心多年来承接录制云南省纪委省监委《在线访谈》、云南省委组织部《云岭先锋夜校》,这些节目均在省纪委APP、省委组织部APP上上载可点击观影。根据基层党建要求,这些节目要求云南省党员均需观看。

先后有40余名云南省地厅级领导做客《在线访谈》。

(图四 节目录制现场)

(图五  节目录制现场)

(图六《云岭先锋夜校》录制现场)

3.学生作品赴国外展映获中外政界媒体界好评

2019年3月29日,“未来传播者”中缅合作纪录片作品展映活动在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中国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率领的云南友好代表团一行6人、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公使衔参赞

李小艳等参观了展映活动。

(图七 新华社报道截图)

(图八 人民网报道截图)

 

4.主办国际学术研讨收获颇丰

第四届媒体融合实践教学创新国际交流会议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传媒学科组年会在云南举行,来自中国、法国、马来西亚、尼泊尔、缅甸等多国高校传媒相关负责人、专家、教授齐聚昆明,共同探讨媒体融合新形势下传媒高等教育的转型与创新。以下为新闻截图。

(图九 中新网报道截图)

(二)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视察示范中心的图片及说明

2019年3月29日,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率领云南省友好代表团一行在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李小艳陪同下,调研仰光中国文化中心,观看“未来传播者”中缅合作纪录片作品。

(图十 云南省常务副省长宗国英参加展映活动)

 

 

(三)其它对示范中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

1.“未来传播者”国际展映活动

2019年3月30日至4月1日,在缅甸仰光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未来传播者-首期国际实践训练营”纪录片展映活动和学术交流,云南省副省长宗国英参加了此次展映开幕仪式,中国驻缅甸大使馆工作人员、缅甸各届人士、缅甸媒体、留学生200余人参加了展映会;

(图十一 展映活动现场)

2.“未来传播者”学生系列纪录片获奖

2019年4月,《未来传播者—快速发展的云南》系列纪录片在“丝路光影”国际微视频影展获奖;

(图十二 学生获奖证书)

3.国家级广告大赛获得奖项零的突破

2019年6月,视频广告“热量计算狂的救星”获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银奖,还有三件视频广告作品获优秀奖;广告类微电影获“大广赛”云南赛区二等奖。

学生在国家级广告大赛上获奖,是云大新闻学院的第一次,实现了奖项零的突破。

(图十三 学生获奖证书)

4.“全媒体联合实验室”验收投入教学

2019年9月,投资640万的“全媒体联合实验室” 完成验收;

(图十四 实验室外走廊)

5.首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参加国家评审

2019年10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通过云南省评审参加2019国家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评审。

 

(图十五 参加国评的图标)





6.中心首次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10月24日至10月26日,2019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传媒学科组年会暨第四届媒体融合实践教学创新国际交流会议、2019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年会,这也是中心第一次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图十六 会议现场)

7、2019年10月27日至11月6日,第二届《未来传播者—青年学子工作坊》顺利举行。

(图十七 第二届《未来传播者》训练营学员上课)

六、示范中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闻传播教育转型面临困境

 目前新闻传播领域变革剧烈,从技术到内容都显现出革命性的改变,因此相关领域与对人才的需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经典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与社会发展紧密的对接,在教育领域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尤其是在新媒体不断发展下学生适应网络传播实际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和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及相适应的设备支撑体系的矛盾如何解决等问题,成为目前面临的困境之一。

(二)管理制度的重新建立健全面临问题  

实验中心已经在技术配备上具备了互联网教学的条件,但针对互联网应用的相应管理制度与学校相关领域的要求如何协调,让制度既遵守国家和学校的相关要求,又能够切实方便服务教学,是目前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岗位责任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实验资源管理等方面需要进一步细化运行模式和具体细节。

  (三)课程和实验教材建设面临突破困境

由于互联网传播发展迅速,相关的实验总结、提炼相对滞后,因此在实验教材方面需要重点突破。同时,由于新闻学院老师人数较少,开发新课,尤其是开发虚拟仿真类、线上线下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制约着中心的内涵式建设水平的提高。

七、所在学校与学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2019年,在双一流建设支持下,使用共建经费830万建设了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全媒体联合实验室,和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建设了“七彩云”融合报道实验平台。这其中包含了私有云和公有云基础架构、融媒体指挥中心、实验中心门户、移动端制作与发布系统、数据可视化实验室、云工具制作系统等。

八、下一年发展思路

在2020年,计划进一步加强实践实训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位置。不断的调整教学方法、计划,配合学院的卓越人才培养进行实践教学创新举措。

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省委宣传部共建经费支持下,加强实验中心的软硬件建设,一方面发挥目前全媒体实验平台的优势,实现技术驱动,对整个新闻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充实,另一方面则要着力建设若干适应时代的实验课程,并规划适应融合报道实验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

发挥中心大学生传媒产业创新创业中心的功能,以中心为主体选品一批责任心强、业界有实力的老师,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各类项目和比赛创造条件,争取实现从量到质的提升。

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并力争取得更多的国际交流活动,了解国际传媒类培养体系及实验的新发展,开阔新闻实验的视野,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提升实训能力。继续组织好中心创设的国际实践项目,发挥更好的培养目标。

加强示范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主动和云南省各新闻传媒类院系进行沟通、交流,共同研究新闻实验中心的教学规划、能力培养,设备管理等相关事宜。

 

注意事项及说明:

1.文中内容与后面示范中心数据相对应,必须客观真实,避免使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等词。

2.文中介绍的成果必须具有示范中心的署名。

3.年度报告的表格行数可据实调整,不设附件,请做好相关成果支撑材料的存档工作。

 

 

 

 

 

 

第二部分 示范中心数据

数据采集时间为 11日至1231

一、示范中心基本情况

示范中心名称

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实验教学中心

所在学校名称

云南大学

主管部门名称

云南省教育厅

示范中心门户网址


示范中心详细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大学城云南大学百家大道1号

邮政编码

650050

固定资产情况


建筑面积

 1120  

设备总值

  2900    万元

设备台数

 1800    

经费投入情况

双一流建设经费830万元,已建设

主管部门年度经费投入

(直属高校不填)

万元

所在学校年度经费投入

830万元










注:(1)表中所有名称都必须填写全称。(2)主管部门:所在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可查询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全国高等学校名单。

二、人才培养情况

(一)示范中心实验教学面向所在学校专业及学生情况

序号

面向的专业

学生人数

人时数

专业名称

年级

1

新闻学

2014

47

6768

2

广播电视学

2014

45

6072

3

      广播电视学

2015

44

4752

4

     网络与新媒体

2015

26

936

5

新闻学

2015

54

9720

   6

新闻学

2016

36

1296

7

广播电视学

2016

48

2246

8

网络与新媒体

2016

32

1088

9

新闻学

2017

48

5184

10

广播电视学

2017

37

3996

11

     网络与新媒体

2017

29

3132

12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2017

44

4752

13

新闻学

2018

56

6048

14

广播电视学

2018

53

5724

15

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

2018

 

45

4860

 

注:面向的本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

实验项目资源总数

356

年度开设实验项目数

10

年度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

6

实验教材总数

5

年度新增实验教材

0

(二)实验教学资源情况

 

 

 

 

 

 

注:(1)实验项目:有实验讲义和既往学生实验报告的实验项目。(2)实验教材:由中心固定人员担任主编、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3)实验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中独立设置学分的实验课程。

(三)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获奖人数

16

学生发表论文数

17

学生获得专利数

0

注:(1)学生获奖:指导教师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获奖项目必须是相关项目的全国总决赛以上项目。(2)学生发表论文:必须是在正规出版物上发表,通讯作者或指导老师为中心固定人员。(3)学生获得专利:为已批准专利,中心固定人员为专利共同持有人。

三、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情况

(一)承担教学改革任务及经费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文号

负责人

参加人员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类别

1

云南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单晓红


2015-2019

50

a

2

云南省高层次特殊支持教学名师


单晓红


2015-2019

10

a

3

《新闻网络应用》课程非标准化改革


林进桃

韦平

李凤萍

2019年5月-2019年8月

0.5

a

4

课程思政”理念下影视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重构与实践研究 


林进桃

徐明卿、

伍丽秀

2019年7月-2021年7月

2

a

5

三位一体,传媒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创新实践探索


方鑫

陈宇、李元昭

2018年10月—2020年10月

2

a

6

基于本科生学术创新训练“多元课堂“的建构与实践研究

JG2018001

杨星星

孙信茹、林进桃

2018.1——2020.1

6

a

7

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单晓红

陈宇 方鑫 晋群

2019-2021

20

a

8

线上线下混合课程教学改革示范课程


陈宇

方鑫

2018-2020

12

a

注:(1)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名称:项目管理部门下达的有正式文号的最小一级子课题名称。(2)文号:项目管理部门下达文件的文号。(3)负责人:必须是中心固定人员。(4)参加人员:所有参加人员,其中研究生、博士后名字后标注*,非本中心人员名字后标注#。(5)经费:指示范中心本年度实际到账的研究经费。(6)类别:分为a、b两类,a类课题指以示范中心为主的课题;b类课题指本示范中心协同其它单位研究的课题

(二)承担科研任务及经费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

文号

负责人

参加人员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类别

1

中国对缅甸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研究

16AXW005

单晓红

赵净秋,晋群,陈静静,韦平,李凤萍

2016-2019

3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

微信与都市流动人口社会关系建构研究

17BXW058

孙信茹

杨星星

2017-2020

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3

21世纪美国电视剧产业变革研究

17YJC760029

金晓聚

徐明卿,林进桃

2017-2020

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4

云南民间组织在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能力研究

YB2017076

赵净秋

单晓红,晋群,陈静静

2017-2019

3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5

云南媒体的东亚东南亚图景建构——以云南卫视《新视野》为例

2017ZZX240

陈影


2017-2019

2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6

新媒体、传播与社会

SKPJ201623

孙信茹

杨星星,王纪春

2016-2018

1

云南省社科联项目

7

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新闻社会史研究

ZD201608

孙信茹

杨星星,陈宇

2016-2018

5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8

云南对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ZDZZD201505

单晓红

赵净秋,李凤萍

2015-2018

5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9

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文化身份研究

YB2015080

徐明卿

金晓聚,王纪春

2015-2017

3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10

少数民族城市移民传播行为与文化适应研究

14CXW030

陈静静

曹云雯,晋群,陈萌舒

2014-2018

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1

大众传播与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结构转型的民族志考察

13YJA860023

杨星星

孙信茹,张翎

2013-2016

1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2

医疗广告的社会影响及其规制的实证研究

12YJC860003

陈静静

晋群,陈萌舒

2012-2017

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3

英国移民问题对我国国际移民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14YJCZH157

韦平

徐明卿,张翎

2014-2017

10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14

21世纪美国科幻电视剧叙事研究

18BWW077

金晓聚


2018

20

国家社科基金

15

云南省中小学生手机游沉迷与对策研究

AE18017

黎藜


2018


省教育厅社科项目

16

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成因、特点及应对策略研究

YB2018065

左小麟


2018-2019

3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17

新时代提升云南网络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对策研究

2018121201

左小麟


2018

4.6

中共云南省委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18

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澜湄国家电影叙事研究


林进桃


2019年6-2020年6月

4

校级

19

关于成年人与青少年对新媒体的使用之研究

C176220100019

黎藜

单晓红

2018.03.01-2021.03.01

30

引进科研启动项目

20

云南省中小学生手机游戏沉迷与对策研究

C176240104

黎藜

李凤萍

2018.12.01-2019.12.01

2

云南省社科教育项目

21

青少年手机游戏沉迷现状与父母干预策略研究

18YNUHSS021

 

黎藜

陈影

2018.07.25-2019.12.01

2

云南大学科研项目

22

英国移民问题对我国国际移民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韦平


2014-2019

8

纵向课题,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乡数字鸿沟研究

2019JS012

李凤萍

黎藜、李昌

2019.05至今

2

云南省教育厅

24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东盟主流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

19BXW076

李凤萍

黎藜、李昌、杨颖、张翀

2019-07至今

20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注:此表填写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

(三)研究成果

1.专利情况

序号

专利名称

专利授权号

获准国别

完成人

类型

类别

1







2













注:(1)国内外同内容的专利不得重复统计。(2)专利:批准的发明专利,以证书为准。(3)完成人:所有完成人,排序以证书为准。(4)类型:其它等同于发明专利的成果,如新药、软件、标准、规范等,在类型栏中标明。(5)类别:分四种,独立完成、合作完成—第一人、合作完成—第二人、合作完成—其它。如果成果全部由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完成的则为独立完成。如果成果由示范中心与其它单位合作完成,第一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一人;第二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第二人,第三及以后完成人是示范中心固定人员则为合作完成—其它。(以下类同)

2.发表论文、专著情况

序号

论文或专著名称

作者

刊物、出版社名称

卷、期

(或章节)

类型

1

《作为“文化实践”的网络民族志》

孙信茹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8-12

期刊论文

2

《作为“文化方法”的媒介人类学研究》

孙信茹

南京社会科学

2019-05-15

期刊论文

3

《身体表演与拍照的意义生产——社交媒体时代个人影像实践的田野考察》

孙信茹

新闻大学

2019-03-15

期刊论文

4

《媒介延伸与身份再造》

孙信茹

中国出版

2019-02-04

期刊论文

5

《玩四驱:网络趣缘群体如何以“物”追忆——对一个迷你四驱车QQ群的民族志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

孙信茹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9-01-22

期刊论文

6

数字鸿沟对癌症知沟的影响研究——基于北京、合肥癌症与健康信息调查的分析

李凤萍

国际新闻界

2019-07-23

期刊论文

7

健康传播中社会结构性因素和信息渠道对知沟的交互作用研究——以对癌症信息的认知为例

李凤萍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07-22

期刊论文

8

场景视角下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反向驱动创新研究

李凤萍

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8-12-31

论文集

9

个体动机对知沟的调节机制与效应——基于北京、合肥健康与癌症信息调研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凤萍

新闻界

2018-09-10

期刊论文

10

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题材电影中“美好生活”叙事探析

林进桃

电影新作

2019-06-25

期刊论文

11

从统一到多元:中国电影中底层叙事的分化与嬗变

林进桃

艺术百家

2019-05-15

期刊论文

12

迷你剧《陈翔六点半》:网络短视频的反转叙事与文化审视

林进桃

电影评介

2019-04-15

期刊论文

13

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

林进桃

新闻论坛

2019-02-25

期刊论文

14

Over-connected?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smartphone addiction among working adults in China

黎藜

BMC Psychiatry

2019-06-18

期刊论文

15

Smartphones at Work: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 Antecedents and Impacts of Work-Related Smartphone Dependency

黎藜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2019-01-22

期刊论文

16

Examining how dependence on smartphones at work relates to Chinese employees workplace social capital, job performance, and smartphone addiction

黎藜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2018-11-01

期刊论文

17

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形态与发展

徐明卿

中国广播电视学

2018-12-01

文章

18

传媒新生态环境下的中国广播电视

徐明卿

广播电视学教程

2018-09-01

文章

19

多元文化主义之后:英国的共同体凝聚政策

韦平

世界民族

2019-04-20

期刊论文

20

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和《海豚湾》的对比分析

王纪春

新闻研究导刊

2018-10-15

期刊论文

21

BBC自然纪录片《地球脉动》创作研究

王纪春

西部广播电视

2018-09-05

期刊论文

22

《快速发展的云南——首届“未来传播者·国际实践训练营”作品集》

陈宇

云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

2019-05

专著

23

《流动的乡——媒介化社会与少数民族村寨生活》

孙信茹

民族出版社

2018-09-12

专著

 

:(1)论文、专著均限于教学研究、学术论文或专著,一般文献综述及一般教材不填报。请将有示范中心署名的论文、专著依次以国外刊物、国内重要刊物,外文专著、中文专著为序分别填报,并在类型栏中标明。单位为篇或册。(2)国外刊物:指在国外正式期刊发表的原始学术论文,国际会议一般论文集论文不予统计。(3)国内重要刊物: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 核心库来源期刊 (http://www.las.ac.cn), 同时可对国内发行的英文版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填报,但不得与中文版期刊同内容的论文重复。(4)外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5)中文专著: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不包括译著、实验室年报、论文集等。(6)作者:所有作者,以出版物排序为准。

 

 

3.仪器设备的研制和改装情况

序号

仪器设

备名称

自制或

改装

开发的功能

和用途

(限100字以内)

研究成果

(限100字以内)

推广和应用的高校

1






2











注:(1)自制:实验室自行研制的仪器设备。(2)改装:对购置的仪器设备进行改装,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用途。(3)研究成果:用新研制或改装的仪器设备进行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列举1-2项。

4.其它成果情况

名称

数量

国内会议论文数

17

国际会议论文数

3

国内一般刊物发表论文数

8

省部委奖数

10

其它奖数

注:国内一般刊物: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以外的其它国内刊物,只填报原始论文。

四、人才队伍基本情况

(一)本年度固定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份

职称

职务

工作性质

学位

备注

1

王纪春

1965

副教授


教学

学士

硕导

2

单晓红

1965

教  授

主任

管理、教学

硕士

硕导

3

蔡  勇

1966

教  授


教学

博士

硕导

4

李元昭

1967

实验师


技术

学士


5

曾文蕊

1967

讲  师


教学

硕士


6

左小麟

1978

讲师


教学

博士

硕导

7

赵净秋

1969

副教授


教学

硕士

硕导

8

保  斌

1970

讲  师


教学

硕士


9

杨星星

1970

副教授


教学

硕士

硕导

10

陈  宇

1970

讲  师

副主任

管理、教学

硕士


11

曹云雯

1975

副教授


教学

硕士

硕导

12

孙信茹

1976

教  授


教学

博士

博导

13

晋  群

1976

副教授


教学

硕士

硕导

14

陈静静

1980

副教授


教学

博士

硕导

15

韦  平

1980

讲  师


教学

博士

硕导

16

金晓聚

1980

讲  师


教学

博士

硕导

17

陈萌舒

1984

讲  师


教学

在读博士


18

张  翎

1984

讲  师


教学

在读博士


19

徐明卿

1984

讲  师


教学

博士

硕导

20

林进桃

1980

副教授


教学

博士

硕导

21

李凤萍

1982

讲  师


教学

博士

硕导

22

黎藜

1989

讲  师


教学

博士

硕导

23

伍丽秀

1984

讲  师


管理

在读博士


24

陈  影

1991

助  教


管理

硕士


25

方  鑫

1991

实验师


教学、技术

硕士


26

袁晨玲

1977

经济师


管理

学士


    注:(1)固定人员:指经过核定的属于示范中心编制的人员。(2)示范中心职务:示范中心主任、副主任。(3)工作性质:教学、技术、管理、其它,从事研究工作的兼职管理人员其工作性质为研究。(4)学位:博士、硕士、学士、其它,一般以学位证书为准。“文革”前毕业的研究生统计为硕士,“文革”前毕业的本科生统计为学士。(5)备注:是否院士、博士生导师、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等,获得时间。

(二)本年度流动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份

职称

国别

工作单位

类型

工作期限

1

江涛

1968

高级编辑

中国

云南广播电视台

省部共建挂职

1

2

李祖昌

1955

高级编辑

中国

云南广播电视台

省部共建挂职

1

注:(1)流动人员:包括“访问学者和其他”两种类型。(2)工作期限:在示范中心工作的协议起止时间。

(三)本年度教学指导委员会人员情况(2016年12月31日前没有成立的可以不填)

序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份

职称

职务

国别

工作单位

类型

参会次数

1

单晓红

1965

教  授

主任

中国

云南大学

校内专家

1

2

肖  青

1976

副教授

副主任委员

中国

云南师范大学

外校专家

1

3

金  星

1963

教  授

副主任委员

中国

云南民族大学

外校专家

1

4

王  勇

1974

副教授

副主任委员

中国

昆明理工大学

外校专家

1

5

唐嘉庚

1971

教  授

委员

中国

云南财经大学

外校专家

1

6

吴  丽

1982

副教授

委员

中国

云南艺术学院

外校专家

1

7

刘桃良

1972

副教授

委员

中国

曲靖师范学院

外校专家

1

8

余  梅

1979

副教授

委员

中国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

外校专家

1

9

石静

1980

副教授

委员

中国

昆明学院

外校专家

1

10

杨姣

1988

副教授

委员

中国

滇池学院

外校专家

1

11

蒋亚龙

1964

高级记者

委员

中国

丽江日报

外校专家

1

12

巩凌

1978

副教授

委员

中国

文山学院

外校专家

1

13

马永春

1966

教授

委员

中国

大理大学

外校专家

1

    注:(1)教学指导委员会类型包括校内专家、外校专家、企业专家和外籍专家。(2)职务:包括主任委员和委员两类。(3)参会次数:年度内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的次数。

    五、信息化建设、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一)信息化建设情况

中心网址

www.sj.ynu.edu.cn/syzx/zxjj/index.htm

中心网址年度访问总量

学校网站系统无统计此项的功能

信息化资源总

1150Mb

信息化资源年度更新量

150Mb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中心信息化工作联系人

姓名

韦平

移动电话

13700679482

电子邮箱

weiping@ynu.edu.cn

(二)开放运行和示范辐射情况

1.参加示范中心联席会活动情况

所在示范中心联席会学科组名称

传媒组

参加活动的人次数

20人次

 

2.  承办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会议名称

主办单位名称

会议主席

参加人数

时间

类型








 

:主办或协办由主管部门、一级学会或示范中心联席会批准的会议。请按全球性、区域性、双边性、全国性等排序,并在类型栏中标明。

 

3.参加大型会议情况

序号

大会报告名称

报告人

会议名称

时间

地点

1

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能力提升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调研与思考

林进桃

第九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

2018713-15

新疆大学

2

云南民族电影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林进桃

第四届民族影视高端论坛暨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民族影视专业委员会2018年会

20181013-14

云南艺术学院

  3

顾长卫电影诗性叙事的坚守与变奏

林进桃

2018中国影视艺术高层论坛暨高教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20181026-28

西南大学

 

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电影中的美好生活叙事伦理研究

林进桃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18届年会中国影视的使命与责任

20181116-18

广州大学

5

意象建构与人性叙事——探析海洋题材电影的一个可能性纬度

林进桃

2018年中国海岛/海洋文学与文化研究

20181130-121

海南师范大学

6

看与被看尼泊尔电视媒介发展史

张翎

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

2018.10.27-28

浙江大学

7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redictors of public 9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F) consuming intentions in China.”

黎藜

 (IAMCR 2018年会)

2018.6.20-2018.6.24

美国俄勒冈

8

 Examining factors influencing smartphone addiction among organizational workers in China.

黎藜

2018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2018.5.24-2018.5.29

捷克布拉格

9

 “影响年轻女性乳腺癌早期筛查行为意向的预测因素分析

黎藜

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2018.10.27-28

浙江大学

10

 “从健康传播视角探究年轻女性HPV疫苗接种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黎藜

中国传播学论坛2018

2018.10.12-2018.10.13

北京

11

 “年轻人对转基因食品风险感知意识的影响因素探究

黎藜

中国传播学论坛2018

2018.10.12-2018.10.13

北京

12

早期缅甸华文报纸的革命元素

单晓红

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

2018.10.27-28

浙江大学

13

网络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与创新

单晓红

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

2018.10.27-28

浙江大学

14

对外传播研究的话语转型

单晓红

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会议

2018.12.2

广西大学

15

《玩四驱:网络趣缘群体如何以“物”追忆》

孙信茹

第六届尚社新闻论坛“智媒时代的传播新格局”

2018623

上海

16

《互联网传播研究:人类学视野》

孙信茹

“互联网传播:跨学科研究”2018暑期班培训会

201872日——76

南京

17

《作为意义探究的田野笔记——媒介人类学“实验性文本”的实践与思考》

孙信茹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18年年会

2018914日——915

兰州

18

《玩四驱:网络趣缘群体如何以“物”追忆》

孙信茹

2018年“媒介、历史与记忆”工作坊

20181123日——1125

武汉

19

场景视角下技术与商业模式反向驱动创新研究

李凤萍

2018传媒经济与管理年会

2018929

成都

20

年会,,

知沟假说研究的困境及其在新媒体时代的研究转向

李凤萍

2018传播学会年会

20181013

北京

21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文化与身份认同

徐明卿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18届年会

20181117-18

广州,广州大学

注:大会报告:指特邀报告。

4.承办竞赛情况

序号

竞赛名称

参赛人数

负责人

职称

起止时间

总经费(万元)








注:学科竞赛:按国家级、省级、校级设立排序。

5.开展科普活动情况

序号

活动开展时间

参加人数

活动报道网址





 

 

6.接受进修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性别

职称

单位名称

起止时间







注:进修人员单位名称填写学校,起止时间以正式文件为准。

7.承办培训情况

序号

培训项目名称

培训人数

负责人

职称

起止时间

总经费(万元)

1

“南昌市委宣传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100

左小麟

讲师

2019年4月10号至17日

40

2

“宜春市委宣传部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68

左小麟

讲师

2019年9月23日至30日

30

3

第四届媒体融合实践教学创新国际交流会议

300

陈宇

编辑

2019年10月24日至26日

20

4

“2019未来传播者·青年学子训练营”

10

单晓红

教授

2019年10月27日至11月5日

13

 

注:培训项目以正式文件为准,培训人数以签到表为准。

(三)安全工作情况

安全教育培训情况

300人次

是否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伤亡人数(人)

未发生√

0

0


注:安全责任事故以所在高校发布的安全责任事故通报文件为准。如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在其下方表格打钩。如发生安全责任事故,请说明伤亡人数。

 

 

 

 

 

 

 

六、审核意见

(一)示范中心负责人意见

中心承诺所填内容属实,数据准确可靠。

 

 

 

 

数据审核人:

示范中心主任: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二)学校评估意见

所在学校年度考核意见:

(需明确是否通过本年度考核,并明确下一步对示范中心的支持。)

 

 

 

 

所在学校负责人签字: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Copyright ©2019-2022. 云南奥通. 滇ICP备19005471号-2